南通板鷂風箏

我國風箏素有「北鳶南鷂」之稱,南通板繇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起源於北宋年間,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等工藝於一體,放其上天,「得風則鳴,其聲隨風抑揚」,有「空中交響樂」之美譽。

南通板繇風箏的基本特徵在於「哨口」設計,哨口的大小形狀和材料的差異,使發出的音量、音質、音調千變萬化。南通市現有風箏愛好者兩萬余人,藝人千餘名(其中雕哨藝人五十餘人),主要傳承人為王澤君、黃智靈、王德清、顧繼榮、高煥文、高郁文、周廣泉、郭承毅、高則先、高則菜、陸桂林、陸寶如等。近年來,李港鄉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風箏之鄉。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師均年過半百,有的畫師已年過花甲,能畫會雕者越來越少,且小型的風箏展館和風箏協會均屬民間組織,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分享到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