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凶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製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樸茂近古,崇尚習武,且舞獅風俗由來已久。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舞獅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鬥」、「下爬點」、「懸桌腳」、「疊羅漢」等翻桌動作。跳桌是整個表演中難度較高的,四十幾張桌子呈梯形相疊,跳桌到最高時,由九重桌子堆疊起來約有三丈二尺高,一個「絕」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隻腳上——桌腳朝天,一個藝人就在這四隻桌腳上跨步移動,脫鞋脫襪,盡顯絕技。
黃沙獅子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徵,寄託著民眾美好的期盼,從大年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藝人們要走村串鄉地去表演。黃沙獅子的中心區域黃沙洋及其傳播地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吉慶平安,都祈盼舞獅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
